找到相关内容925篇,用时4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了幻法师答:总感觉出现幻觉,怎么办?

    、业病:如《摩诃止观》言:“或专是先世业。或今世破戒动先世业。业力成病。” (3)、鬼神致病等……。 《摩诃止观》卷八言:众生之病皆因六缘而起,...

    了幻法师

    了幻法师|因果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2/20410434053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何谓止观?止观与定慧有何关联?

    将止观实践法义教义化、组织化、体系化。其著作有‘小止观’、‘摩诃止观’,即以止观之意义构成其体系,而以空假中三观之实践法完成其组织。 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0502112899.html
  • 止观相即

    摩诃止观》卷三上,《大正藏》卷四六,22b。】,因此奠定了“止观相即”的原则。智顗的止观体系,包括渐次止观、不定止观、圆顿止观三种。止观相即,其实仅限于他所讲的圆顿止观。在这种框架里,对于止观的界定,要从“实相”、“法性”入手。灌顶(561~632)在《摩诃止观》的序言里说:   纯一实相,实相外更无别法。法性寂然名止,寂而常照名观。虽言初后,无二无别,是名圆顿止观【《摩诃止观》卷一上,《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41953403.html
  • 天台宗止观学说发展的历史过程

    法华经安乐行》阐明一乘顿悟之义,强调法华三昧,其中“一心具万行”、“众生与如来,同共一法身”的论述,已孕育着“一念三千”之旨。法华三昧、随自意三昧在智顗的《摩诃止观》和《法华三昧忏仪》、《释摩诃般若波罗蜜...  三   将止观从一种佛教徒的自我修证方法,上升到系统的理论,在天台宗的实际创始者智顗手中也有一个思想上的发展过程。灌顶在述《摩诃止观》的缘起时写道:“天台传南岳三种止观:一渐次,二不定,三圆顿。”...

    王雷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52560547.html
  • ‘止观相即’的两种方式

    【内容提要】 止与观是两种最具代表性的禅法,智顗以毕生精力宣扬‘摩诃止观’,提出了‘止观相即’的原则。本文进而揭示‘圆融相即’与‘互具相即’的两种不同的方式,分别体现在智顗‘三谛圆融’与‘一念三千’...,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顗(538~597),毕其一生精力,倡导圆顿止观(亦称摩诃止观),揭示了止观相即的原则。本文根据智顗有关摩诃止观的论述,提出止观相即的两种方式:圆融相即与互具相即。  一、止观相...

    李四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94339258.html
  • 止观学说体系

    含义在内,但已“大大地扩充了它的内容”。智顗《摩诃止观》对“止观”有许多解释,如说“法性寂然名止,寂而常照名观”;又说“既知无明即明,不复流动,故名为止;朗然大净,呼之为观”;又说“发菩提心即是观,...、《摩诃止观》。这四部著作反映了智顗止观学说从形成到成熟的三个发展阶段。这三个阶段是:渐次、不定、圆顿。灌顶对此曾有具体介绍,他说:   天台传南岳三种止观。一、渐次;二、不定;三、圆顿。皆   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53160554.html
  • 天台思想的一念三千

    桩大事。天台门下的最大功臣,是灌顶(五六一─六三二),因此,在他为天台大师笔录的“摩诃止观”的开头写序,即提起了天台学派的传承系统。他所提示的,有两个线索:一是依据“付法藏因缘传(经)”,从释迦付...、慧文、慧思、智者,而产生了一念三千的理论。在天台大师的三大部之中,以“摩诃止观”出现得最迟,如说摩诃止观是天台大师晚年最成熟的集大成的论书,一念三千的理论,也是到了摩诃止观之中,才被发挥出来。到后来...

    释圣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65164775.html
  • 关于观心说

    所谓“止观”即“定慧”,即是“寂照”。《摩诃止观》说:“法性寂照名止,寂而常照名观。”可见止观原是自性具足的功能,因此也是修心究竟的法则。但止观修法有深浅、顿渐、事理、偏圆的不同,像天台止观有渐次、不定、圆顿等三种。《释禅波罗蜜》所说的渐次止观,初浅后深,解顿行渐。《六妙法门》所说的不定止观,前后更互、解顿,行则或渐或顿,《摩诃止观》所说的圆顿止观,初缘实相,造境即中,无不真实,一心三观,圆融具足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02261441.html
  • 湛然大师苦修中兴天台宗

    ,于东阳遇金华方岩,示以天台教门并授以《摩诃止观》等书,于是求学于台宗八祖左溪玄朗(673~754)门下。玄朗知为道器,诲以所传天台教观的大旨,其后十余年间专究此学。到天宝七年(748),三十八岁,才在宜兴君山乡的净乐寺出家。既而往会稽的开元寺,就四分律相部宗名僧昙一,广究律部。又在吴郡开元寺,敷讲《摩诃止观》。过了六年(天宝十三年,754),玄朗圆寂,于是在东南各地盛弘天台的教法。当时禅、华严、...

    黄忏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583885890.html
  • 圆融相即

    般若智慧。从“一心三观”经过“一心三智”,修行者认识到“三谛圆融”,实现“一心三谛”的境界。智顗说:“一心三观所成三智,知不思议三境。”【《摩诃止观》卷三上,《大正藏》卷四六,26b。】又说:“三谛具足,只在一心。分别相貌,如次第说;或论道理,只在一心,即空即假即中。”【 《摩诃止观》卷六下,《大正藏》卷四六,84c~85a。】三谛圆融,在这里的意思也就是“三观圆融”、“三智圆融”,我们完全可以换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42053404.html